第十九章 :斩宋义破釜沉舟-《回到秦朝当皇子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你!”宋义冷冷指着项羽,久久说不出话来。

    项羽畅然一笑,提步上前长戟一划,宋义首级飞起,双目圆瞪,显然是死不瞑目。

    毫不顾惜身上鲜血喷涌,项羽踏步而出,看着乱糟糟已经被蒲将军和龙且搅乱的军营,项羽昂然高喝,道:“宋义不尊大王命令,竟敢迁延不前不去救援赵国,今日,我项羽斩杀宋义,诸将,谁敢不服?”

    “谁敢不服……”

    …………

    ……似有回声一般,项羽的话语让整个营帐猛然地沉寂了下来。

    身为次将,项羽以下克上斩杀了宋义。这在众人看来,固然是惊世骇俗。但宋义前翻已经将整个军心失去,所有人都知道宋义爱惜自己的儿子派去宋国享受,而军中士卒在又冷又饿的环境下,忍饥挨冻,却不管不顾。

    而今,项羽让蒲将军和龙且分发冬衣,将整个军中的对立情绪全部爆发出来。

    此次,项羽拼着宋义那部分的军卒全部不要,也要斩杀了宋义。以此,终于将整个北伐救援赵国的主动权抢了回来!

    项羽在宋义按兵不动的第四十七天早上斩杀了宋义,随后便让末将【上、次、末。楚军三大将军】范增回禀怀王熊心,道:宋义勾结齐国,密谋造反,项羽果断狠辣,一举杀了宋义,挽回了这天大的危难。

    得到宋义的确已经死掉,余下十余万大军也尽数被项羽发还回家。而苍头军,则是叫项羽全部吃了下去的情报,熊心几欲吐血,但终究不得不承认现实。

    最终,完成精兵简政的项羽得到了楚王熊心的回复。

    宋义已死,而项羽更是做绝了将军队解散。楚怀王等于是没了兵马,尽管国都中还有些宫卫军什么的可以装点门面。但完全不经过战事的这些兵马根本不足以抵挡项羽。

    于是,熊心只好将压制项羽的希望寄托在了而今逐渐强大起来的刘邦。

    而对于项羽,也不敢太过触怒。于此,不得不捏着鼻子承认了宋义已死的事实,命项羽为主帅。

    最后精简下来,拥兵六万的项羽整顿兵马,提兵北上,打破了诸国对于援赵的诡异沉默!

    首先,项羽命楚中大将英布为主帅,蒲将军为副将带走了军中三分之一的兵马:两万人。

    英布严格来说都不是项羽的嫡系精锐,而是属于靠近项氏的地方实力派。此次项羽倚重英布,将截断章邯大军后勤补给的任务郑重地交给了英布和蒲将军。

    领着如此重任的英布北上渡了黄河,此次,英布和蒲将军的表情都十分凝重。

    作为先锋,英布此次领着的任务十分重要。除了最主要的任务截断三十万大军的后勤外,英布直觉感受到了项羽对邯郸行营的忌惮。他不清楚这种忌惮来自什么考量,但两万兵马,要在五万人的虎视眈眈下卡掉对方的后勤,这样的任务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。

    英布带着两万兵马渡过黄河急行军往北,试图截断邯郸行营对章邯大军的后勤运输。

    对此,反应迅速的秦军没有拖拉。得令的蒯彻迅速回归邯郸,坐镇大本营。同时,命陈馀为主将,夏说为副将,领兵马三万对抗英布,须知整个邯郸行营的正军主力也不过三万余!

    面对前赵国大将,现任秦国裨将的陈馀,英布不敢大意,双方一场大战以陈馀略占上风,却不分胜负落下帷幕。其后陈馀面对英布悍勇的打发凝重应对,却终究是因为要顾全粮道安全,而常常因此失彼。

    最终,陈馀分兵夏说去保护粮道,自己领着两万兵马直接撞上了英布的主力。双方几次大战,陈馀抗住楚军的悍勇进攻后,损失不小。面对丝毫不顾惜损失的英布,陈馀再次联手夏说,一举试图伏杀英布。

    面对陈馀挖下的大坑,英布明明猜到有危险,却依旧悍然入彀。以不过万余的兵马和陈馀大战在了一处,一场大战,在邯郸城外五十里平原处打开,双方你来我往,血雨纷飞,大战不久,便陷入白热化的死战。

    此战,因为夏说提前埋伏。最终将英布拦住围攻,陈馀亲身上阵,激励士气。双方都打出了决绝的勇气,丝毫不退。

    最终,因为突袭和兵力上的优势。英布接连败退,却困于围攻,局势急转直下。

    正当此时,忽然邯郸城内急报:粮仓失守!

    原来,英布竟是拼着主力受损,让蒲将军分了奇兵过去,寻到了邯郸在城外的一处重要粮草,趁着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英布身上的时候。蒲将军领着三千兵马,一举攻入粮仓内部,一把大火,将邯郸城三分之二的粮草全部焚毁。

    而寻着运送粮草的降卒,蒲将军竟是一路追杀各个运粮队伍,一时间,邯郸城在战略上的局势急转直下。

    而此刻,邯郸城内已经没了多少兵马可以去阻截。

    见此,陈馀和夏说不得不放弃这唾手可得的大功。迅速分兵保护粮道,同时追杀蒲将军领着的大军。

    侥幸逃过一劫的英布自此终于成功将邯郸行营的精力全部牵扯过来,除非短时间内再得到支援,不然,根本无力在短时间内继续为北方大军输送粮草。

    至此,听着满耳的伤兵呻吟,损失惨重的英布终于可以向项羽复命了:“末将自河北一渡,奋勇至今,数千将卒战亡,军力疲乏再难寸进之时,终将强敌纠缠至此……”
    第(2/3)页